传承人文火种,照亮未来之路:第二届“清华之友——徐葆耕纪念奖学金”颁奖典礼顺利举行

日期:2025-10-09作者: 浏览量:

秋色盈庭,文心永续。9月27日下午,第二届“清华之友——徐葆耕纪念奖学金”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逸夫馆音乐讲堂隆重举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钰教授,奖学金捐赠者刘俊君(自86、编86)先生,清华大学原日新书院院长、人文学院王中忱教授,中央电视台制作人、编剧、徐葆耕教授之子、家属代表徐江先生,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党支部副书记、副秘书长任艺林女士,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慧敏助理教授,以及来自多个院系的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典礼由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主持。

与会人员合影

典礼开始前,三段精心制作的暖场视频将现场带入深情的氛围。它们分别记录了2023年首届徐葆耕纪念奖学金颁奖前五位清华教职工的追忆、2022年奖学金设立时徐老师生前学生的缅怀,以及为本届典礼特别拍摄的最新影像。这些跨越时空的动人讲述,让即便未曾谋面的年轻学子,也能真切感受到徐葆耕教授的学识风范与人格魅力:他既是课堂上激情澎湃、心中仿佛“藏有一团岩浆”的良师益友,又是平和风趣、被学生亲切称为“耕伯”的温暖园丁;既有闻一多般的激情与朱自清式的严谨,更将全部热忱投入清华文科的复建事业当中。

金兼斌主持

主持人金兼斌教授系统回顾了徐葆耕教授“既普通又不平凡”的一生:他于1955年考入清华水利系,1960年留校后在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刊编辑室等地工作,自1985年起,先后担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并兼任复建后的传播系首任代主任。作为清华大学重建文科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这位“土生土长的清华人”在2004年退休后,以“基本每年写一本书”的只争朝夕之势闭门写作,直至2010年病逝,将整整55年的岁月奉献给了母校。

金兼斌教授在回顾奖学金设立过程时谈到,徐葆耕教授于2010年逝世后,学生们便萌生了以某种形式纪念恩师的愿望。这一夙愿在2019年11月迎来转机,经编6班刘俊君校友倡议,设立纪念奖学金一事被正式提上日程。虽然随后受新冠疫情影响有所推迟,但基金最终于2021年5月23日正式成立,并于2023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颁奖典礼。金兼斌教授特别指出,该奖学金以鼓励非虚构写作为特色,旨在传承徐老师倡导的“文理融合”理念,而在座的胡钰、周庆安教授等,正是这一理念的受益者与传承者。

胡钰介绍评奖情况

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钰教授介绍了奖学金征文及评选过程。胡老师敬称徐葆耕老师为“清华园里的大才子、大先生”,是“人文清华”建设进程中的标志性人物与关键性力量,其名本身已然成为清华园内极具影响力的文化IP。本届奖学金吸引了来自计算机、自动化、物理、生命、经管、法学、新闻、人文、社科、新雅、致理、日新、未央等16个院系的75篇作品参评,充分体现了奖项的广泛影响力与徐老师着重强调的“文理会通”观念。

史宗恺致辞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在讲话中,通过回顾徐葆耕老师的生平与理念,生动诠释了何为“风范长存,精神不死”。他提到,了解奖学金背后的人物与故事,有利于将清华的文化传统内化为学子自身的精神底色。他进一步强调,此项以写作为导向的奖学金,与清华通识教育旨在达成的“有共识的文化自信”紧密相连,是构建中华文明新内涵的重要实践。

王中忱发言

原日新书院院长、人文学院王中忱教授赞誉徐葆耕教授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学科领导者”,始终致力于培养“全人”以对抗现代学科细分带来的局限。他提出的“中外会通、古今贯通、文理融合”理念,至今对清华的人文学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王中忱认为,徐奖正是对清华“文理融合”教育实践一个极好的补充,使先贤的精神得以在当代传承。

周庆安发言

作为徐老师的亲传弟子,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分享了鲜活的求学记忆。从徐老师早年荣获金鸡奖的剧本《邻居》,到其在课堂上对电影《情书》的细腻解读,再到对学生创办《清华中文报》的鼎力支持,他勾勒出一位才华横溢、宽厚包容的师长形象。周庆安指出,今天我们怀念大师,不仅是在怀念其作品,更是在追忆其行事——正是这一件件实事,铺就了清华文科独立自洽的发展道路。他强调,高等教育需要达成思想自由与行为审慎的融合统一,一旦确立方向就应持之以恒。这正是徐老师那一代学人在复建清华文科进程中始终秉持的初心,而他作为受益者与传承者,必将使得这份精神延续于今日的学科建设之中。

颁奖现场

随后胡钰教授宣读了获奖学生及其作品,嘉宾们为十位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张芷薇发言

获奖学生代表、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张芷薇分享了其非虚构作品《从“输血”到“造血”:光山文产特派员能走多远?》的采写历程。她讲述了如何深入河南光山县,在田垄、球场与晚饭纳凉中,突破采访的边界,与被访者建立情感连接,记录下制度试点中真实而生动的个体。她引用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的话“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并深刻体会到,在“置身事内”获得情感共鸣的同时,保持“置身事外”的审慎与清醒更为可贵。这篇作品也为她即将奔赴的选调生生涯系好了“第一粒扣子”,使她得以在未来从“记录者”转变为“行动者”。

刘俊君发言

奖学金捐赠人、中文系编6班校友刘俊君先生回忆了徐老师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西方文学史课堂,以及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他将徐老师复建中文系的历程喻为充满坎坷的“体制内创业”过程,其热情与感染力至今激励后人。他用“REI”三个字母精妙概括写作的价值:Reflection(反映)、Expression(表达)和Inspiration(启迪)。这正是徐葆耕教授生前所倡导的——通过写作审视世界,表达自我,并照亮他人,这无疑是徐老师的教育精神在创作层面的生动体现。

任艺林发言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任艺林表示,基金会将严格管理,使这份承载着热爱与温情的奖学金长久回馈学校。她赞誉该奖是“有温度、有深度、有格局”的育人平台,并承诺基金会将为学校文科发展与青年成长持续赋能。

徐江发言

徐葆耕教授之子、中央电视台制作人徐江先生代表家属对到场的各位领导、老师及同学致以最深切的感谢。谈起两代人的差异,从父亲徐葆耕教授所处的“读图时代”,到今日人类面临的“影像时代”与技术冲击,他认为写作的意义始终不会丧失,因为只要人类仍借助语言表达自我,文字便是建立一切沟通的基石。无论技术浪潮如何席卷,优质内容的终极核心竞争力永远是文字;而能被时代记住的,永远是具备思想深度、表达技巧的文字。最后,他将这份信念转化为对清华学子的期许:不管未来的人文环境如何变化,我们的世界如何受到技术的冲击,保持创作的热情、保持在修辞上的优势,我们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