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清新人”——周庆安院长为新生讲授阐述学科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要求

日期:2025-09-01作者: 浏览量:

8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第六教学楼开展2025级研究生新生教育活动。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以“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清新人”为题,向学院全体25级研究生新生阐述新闻传播领域的时代责任与发展方向。

周庆安讲座

周庆安老师首先回顾了清新20年来以“坚守与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历程,在“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培养方针和“国际化、实践性、研究型”的办学目标下,学院将未来的发展重点落在了高质量发展、交叉性创新及前沿性引领之上。周老师进一步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在新兴的媒介时代结合中国国情、世界时情做更为具体的探索研究。

周庆安院长为研究生新生讲授学院学风

他强调,每一位清新学子需具备至少三层“身份特质”:其一是典型的实干型“清华人”,其二是拥有高视野跨度的“清新人”,其三则是作为行业未来骨干的“新闻人”。周庆安老师以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在逻辑为例,讲述了百年来的人文主义传统及二战以来的社会科学范式,以此指出当今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需要联系具体的社会现实语境来开展,以回应全球问题、时代焦虑及社会矛盾。

讲座现场

最后,周庆安老师鼓励每一位清新学子向“芯片型”新闻传播人才发展,在新的知识、教育、观念、学科体系下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他同时寄语同学们常怀赤子之心,体悟人间冷暖;不论何时不言放弃,拥有高度的学科包容性和好奇心;脚踏实地、真实诚恳地做学问。


新生感想


“人文性”观念不仅仅停留在数据本身,更来源于日常现象与观察。周老师在入学教育中的讲座,进一步引发了我对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内在逻辑的思考。

新闻传播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事实性呈现,更在于以叙事为核心,理解并最终重构意义。它并非是对西方范式的纯然移植,而是在回应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兼具经验性与理论性的知识结构。从人文主义传统中所继承的,是对“人”的关注,进而通过叙事实现公共理性的追求;从社会科学范式中吸取的,是解释复杂社会关系的兼容能力,最终迈入结构与权力的分析。然而,此类逻辑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驱动的媒介系统等,使新闻传播中的“叙事结构”不得不应对一种新的风险情境。

在如此转型背景下,新闻传播学势必要重新界定自身的知识边界及价值根基。当算法重塑舆论场,传播活动受到技术逻辑的影响时,学术研究需要在理论创新与现实关切之间保持平衡。面对这种风险,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在保留本土化语境前提下,也要在全球问题中提出更具解释力的概念和方法;同时,关注国家宏观叙事,保留对个体命运的深切体察。

或许,这就是成为一位“合格清新人”的真正含义:在高度不确定的媒介生态中,仍然坚持真实、理性与温度,用研究和行动回应这个时代最本质的问题。


——于丁


周庆安院长以“清华人”的品格为起点,为我们深刻阐释了“清新人”的时代内涵。在这众声喧哗的时代,真正的“清新人”须以理性为舵,保持清醒的洞察;以温情为帆,心怀苍生冷暖。我们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应成为积极的建设者,用行动传递温度。

院长提出的“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为我们指明了前行方向,这一理念更深度契合“国际化、实践性、研究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国际化维度,“清新人”需具备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既要立足中国大地记录本土故事,又要以开放姿态对话世界,用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发展逻辑,让中国声音在全球舆论场中更具穿透力与影响力;在研究型维度,需以严谨的学术精神为基石,跳出表层现象、深挖问题本质,通过系统的调研、数据支撑与理论分析,为社会议题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专业见解,让记录与表达兼具思想厚度与学术分量;在实践性维度,需坚持“知行合一”,走出课堂、扎根现实,从基层一线的民生百态中汲取素材,在行业实践的具体场景中锤炼技能,让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清新人”的温度与力量真正落地见效。

作为清新人,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字,以赤子之心面对时代。在记录中国故事、参与全球对话的征程中,既要做忠实的见证者,更要成为兼具国际视野、研究能力与实践素养的积极践行者。


——刘启明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