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以文化强国塑国家形象”为核心主题,汇聚400余位来自政府部门、知名企业、主流媒体及高校学界的权威专家与业界精英,通过主题致辞、主旨演讲、高端对话及13个分论坛研讨等多元形式,深度聚焦文化遗产活化、数字技术赋能、多主体协同传播等关键议题,为打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凝聚共识,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与会嘉宾合影
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副局长李壮,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出席论坛;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智库中心主任杨永恒,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会长、中国首任驻非盟使团大使旷伟霖,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大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出席并作主题致辞;论坛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等主持。
权威致辞:多维视角锚定文化强国与国家形象建设路径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智库中心主任杨永恒强调,世界百年变局下文化竞争更加激烈,中国需以文化自信塑造理性开放的大国形象。他指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是中央既定的战略目标,清华始终服务国家战略,学术上推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融合,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国际传播,打造一流国际传播智库;人才培养上,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传播者,搭建国际交流中的文明互鉴桥梁。他充分肯定了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的引领作用,期待与会专家深入研讨,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凝聚智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会长、中国首任驻非盟使团大使旷伟霖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注入确定性。尽管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民调中好感度持续上升,但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软实力与叙事能力仍需提升,呼吁加强理论研究与案例总结,以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大力提出,文化是国家形象的基石,其影响力潜移默化、直抵人心。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国民文明素养展现国家形象;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用国际通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鼓励民间文化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在致辞中回顾了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11年发展历程。他表示,自2014年成立以来,中心以跨学科特色汇聚各界力量,为国家形象建设与文化强国提供了大量学术支撑。当前需重点贯彻党中央对国际传播的要求、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新命题、把握媒介技术迭代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多学科协同培养专业人才,助力文化强国实践。

主论坛现场
主旨演讲:顶层设计擘画文化赋能国家形象蓝图
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发表题为“以文化强国建设赋能国家形象塑造”的主旨演讲。柳斌杰指出,清华国家形象论坛11年来汇聚各界力量,为国家形象建设和传播培养人才、岀谋划策,交流经验,取得丰硕学术成果。他强调,今年论坛聚焦“以文化强国塑国家形象”,契合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部署,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今后十年需落实15项核心任务,涵盖意识形态建设、主流舆论提升、核心价值观践行、公民三大素质提高、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国际传播影响力提高、话语体系建构、文化遗产保护等,且要以工程化、项目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他提出,需通过国际人文交流、学术传播、技术合作和文明互鉴,强化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同时要把握好人工智能机遇,创新展示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特色,遏制非理性恶意炒作、制造垃圾文化等问题。以技术赋能国际传播,坚持塑造和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强大的文化力量和良好的国际环境。
主题分享:实践案例展现文化传播创新活力
在主题演讲环节,来自学界、政府、企业及文化机构的嘉宾分享了丰富实践经验。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永恒指出,数字文化建设要锚定“惠及全人类”,以“数字文化化”与“文化数字化”双路径,用数字文明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提出,人文交流是促进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基础,文化强国应是开放的体系,需在与世界文明对话中焕发活力;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熊澄宇以文明对话国际日设立为背景,指出文化遗产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基础,呼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实现“美美与共”;中共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分享了惠州以“惠”字为城市标识、凝练“惠民之州,惠聚美好”口号的实践,展现地方文化创新如何为文化强国筑牢根基。
中交集团党委工作部执行部长、品牌文化部执行总经理查长苗介绍了企业国际传播经验,集团立足中华文化内核,构建以“工业美”为核心的叙事体系,通过海外项目运营中的“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实践,助力塑造开放合作的中国形象;中共四大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徐雪琛分享了红色文化创新传播路径,通过成立“先进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打造《四大TALK》短视频等形式,让红色故事入耳入脑入心;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则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视角,提出需讲好乡村故事,展现当代中国文明新形态。
成果发布与高端对话:凝聚共识共促发展
论坛现场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奖与5篇学术创新奖,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副主任吴璟薇为获奖作者颁奖,表彰其在国家形象传播领域的学术探索与创新成果。
在以“遗产为根·文创为翼·传播为桥:文化强国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新路径”为主题的高端对话环节,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遗产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等嘉宾,围绕文化遗产转化、文创产业发展、国际传播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需以青年力量激活遗产活力、以审美价值提升文创品质、以多元主体构建传播矩阵。
当天下午,13个分论坛同步举行,分别聚焦文化强国理论体系、国际传播创新、传统文化传承、AI赋能传播、Z世代实践、城市品牌塑造等细分领域,进一步推动议题深化与思想碰撞。
本届论坛不仅是国家形象传播领域的思想盛会,更是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经验的交流平台,通过政、产、学、研、媒的跨界联动,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凝聚了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