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清华大学全球气候传播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5-09-24作者: 浏览量:

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全面检验期”的重要节点,“2025清华大学全球气候传播论坛”于9月21日在清华园举办。本届论坛以“传播如何塑造气候未来:连接·赋能·转型”为主题,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办公室协办,能源基金会支持。来自国际组织、学界、媒体与产业界的嘉宾齐聚清华,围绕科学证据、制度协同与文化叙事,探讨如何以传播连接全球共识、赋能地方与公众行动、加速行业与城市转型。

与会嘉宾合影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杨斌教授结合“零碳空间”的更新与使用场景,分享了以校园为载体推进绿色展示与公共沟通的经验,强调要以多学科合力把传播的力量转化为绿色转型的现实动能。围绕《巴黎协定》十年与极端天气频发的现实,他指出高校应当在科研、政策与社会之间搭建更坚实的桥梁,既“起而行之”,也“将行动升华为理论建构”,把课堂、实验室与时代命题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致辞中还特别关注媒介生态的变化——长播客、理性对话等新兴形式为气候议题的深度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值得高校与社会各界共同耕耘。

杨斌致辞

作为支持方代表,能源基金会城市与区域发展执行主任王志高博士从中国与全球双重视角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传播议程:一是“讲清楚怎么做”,以证据阐释何为正确的能源转型路径,将终端电气化等专业议题与公共健康、民生福祉关联起来;二是“讲清楚协同效应”,用数据和案例说明减污降碳、经济增长与社会福祉并行不悖;三是“看见人”,把社区就业、传统产业转型中的真实感受带入叙事;四是“塑造共同愿景”,让中国方案与世界方案双向交流;五是“点燃创新”,鼓励技术、制度、金融与治理创新;六是“转化为行动”,通过零碳社区与碳普惠等机制提升公众可参与度。正如发言所言,好的传播既能凝聚共识,也能激励行动,论坛的价值正在于连接多元伙伴,打造面向长期的气候传播生态。

王志高致辞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从学科建设与社会责任出发,分享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科在气候主题上的持续实践:一方面,围绕气候行动、全球南方合作等议题推出系列研究,打通“知识生产—媒体报道—公众理解”的链路;另一方面,直面传播环境的新现实——在受众每天大量在线的媒介结构中,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知识供给,如何将专业研究转化为“耳熟能详的故事”,并与年轻世代的语境相衔接。发言强调,要以跨学科平台汇聚环境、材料、能源、经济与传播等多学科力量,把复杂议题讲深讲透、讲准讲活。

周庆安致辞

著名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等七院院士陈德亮以长期研究与国际经验为基础,系统阐释了科学如何推动“深层变革”:以共识化的科学评估为决策提供依据,以路径情景为政策选择提供参考,以风险评估与预警提升社会韧性。他提醒,与地缘紧张、冲突扩散等外部变量叠加,巴黎温控目标的实现难度远超以往预期,这需要更现实的沟通、更坚实的制度与更高水平的社会动员;同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气候预测、适应与减缓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应推动科研与治理的有效耦合。在多边合作与气候治理维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以详实数据指出全球气候损失与投资缺口的双重压力,呼吁以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和更包容的融资安排加速转型,并强调中国在清洁能源部署、制度创新与区域合作中的关键角色。来自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宋英杰主任,则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展示中国古典智慧的现代转化:以“共通的时间语言”连接跨文化受众,以“可视化的物候表达”降低信息门槛;当季节的体感与习俗发生变化,叙事也应更新,让科学与文化在当代对话。

主论坛圆桌讨论

主论坛圆桌围绕“从故事到解决方案:传播如何推动全球气候行动”这一主题展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政策与传播总监Bob Ward率先引题,他指出2024年全球年平均温度首次超过工业化前1.5℃的警戒线,这意味着实现《巴黎协定》严格目标的难度陡增;在一些国家,仍有相当比例公众不接受气候科学,叙事必须更加以证据为底、以方案为导向,帮助社会理解即将到来的“超越既有经验”的巨变。能源基金会国际合作执行主任张慧勇从国际合作落地角度回应: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步”,但《巴黎协定》十年评估显示,当前全球气候叙事仍有需要改进之处;传播要把抽象目标翻译成可执行的政策与投资路线,用可信数据讲清“为何转、怎么转”。在随后的讨论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戴佳担任主持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AA)中国区代理总监万薇,亚洲气候行动者组织创始人兼总干事王晓军,以及对话地球中国项目总监林孜,围绕“南南合作语境下的新信源与非传统信使”“跨文化叙事的可达性”“地方故事与全球议程的双向耦合”等展开交流——共同倡议传播从“问题叙事”转向“方案叙事”,以数据支撑与跨界协作提升转化率,并构建可在不同语境间交换的“通用语言”。

分论坛之前,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办公室杨波系统介绍了学校的可持续校园建设:以“碳管理”为牵引,协同基础设施改造、行为引导与校地合作,形成“以校为城、以城促学”的治理闭环;清华自1990年代提出“绿色大学”理念,历经三十余年沉淀与体系化建设,并于2023年通过北京绿色校园认证。会上所用会场设施亦由绿色大学办公室紧急加装维护,体现“在地示范—现场可感”的实践路径。

分论坛一

分论坛一主持人由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任荆卉担任。她开场指出,“谁来说、用什么故事来说”决定了气候传播的可信度与穿透力。    英国拉夫堡大学协理副校长John Downey教授以“英国净零转型中的新信源”为题,指出英国气候话语在2019年前后已出现并持续加剧的两极化,提示在媒体结构与公共议题设置中要积极培育可信、可续、可转化的新型信息源。    明日之路发起人、纪录片制片人冯婧以纪录片《一位酿酒师与他的能源账单》分享如何以个体叙事连接能源价格、企业生计与低碳转型的结构性议题,引导公众从“生活体感”理解抽象转型指标。    自然之友品牌传播总监何苗介绍了“玲珑计划”实践,探索公益领域的新信源孵化与跨圈层传播方法。

在后续讨论环节,拉夫堡大学协理副校长John Downey、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管黄玮、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和北京汲川文化传播联合创始人沈晓宁从学术、公益、流行文化等维度展示了“新信源”的培育路径:通过把复杂议题再阐释为可理解、可共情的内容,让更多“可信、可续、可转化”的信息源进入公共讨论;在平台算法、受众细分与议题设置等层面优化分发机制,避免信息错配与语义误读。讨论指出,建设面向不同人群的“气候信息基础设施”,是让知识真正“落到地面”的关键。

分论坛二

第二场分论坛主持人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宇琦副教授担任。分论坛二聚焦行业与城市转型当中的传播叙事,强调“找故事—用故事—规模化故事”的方法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从“人走—留人”的价值取向谈城市与产业转型的人本视角,并以博鳌“零碳示范”等实操经验反思:重大工程未必自动形成社会影响;反而“可被感知、可被转述”的小故事能更快触达公众。他进一步概括“留人”的五重意涵:为弱势群体与小微企业留出空间、包容非正规经济与非正规空间、珍惜城中村等在地文化场所、相信企业成长的力量,以及以绿色低碳的存量更新提升城市活力。彭天铎副研究员代表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发言,提出“把技术报告讲成社会可以执行的故事”:研究团队面向决策者与利益相关方梳理绿色低碳技术,用数据与场景阐明“为何要转、如何能转”,以系统性叙事连接城市、产业与政策,进而吸引社会与私人资本投入。 石家庄印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绿行太行)机构负责人李飞以“河北钢铁与山西焦化的转型故事”为例,呈现传统产业在不同阶段的传播抓手与评估指标如何调整,提示“行业深度报道—城市实践—社会动员”应形成闭环。

在随后的讨论中,韩舒淋(宁德时代《零碳城市》主编)讲述了“行业深度报道如何推动转型”;王昀(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主编)谈到了“叙事建设与行业方向感”;何泓(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讨论了“如何推进公正转型传播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多元化”;姜冰(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主管)提出了“从小切口到大影响的传播路径”。总的来说,讨论者认为,行业深度报道、城市实践与社会动员应形成闭环,才能把“试点经验”转化为“公共产品”。

曾繁旭总结发言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传播在气候行动中正由“工具”走向“引擎”:在全球层面以共同叙事夯实合作的社会基础;在国家与地方层面以在地故事促进政策与公众之间的互译;在行业与城市层面以可操作的信息推动协同转型。主办方代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教授表示,将继续面向跨文化叙事、南南合作、地方转型与行业治理等方向推出研究产品与能力建设计划,联合政府、产业、媒体与社会组织,持续建设开放、务实、可持续的气候传播生态。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