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025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学术论坛·青年学者论坛暨清华大学第789期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在清华大学旧经管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新青年·新思想:数智时代新闻传播学人的使命与创新”,包括“中国特色新闻学”“传媒经济、法规与伦理”“智能传播与计算传播”“传媒艺术与影视传播”“风险与健康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6个分论坛,以及“青年学者论坛”和“《全球传媒学刊》工作坊”两个特设论坛。

开幕式合影
本次论坛共收到394篇投稿,入选演讲报告文章62篇,张贴论文21篇,吸引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150所海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研究机构的学者投稿。

周庆安致辞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作开幕致辞。他指出,新闻传播学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在当前的舆论引导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新闻传播学科正处于重要十字路口,一方面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另一方面受到技术变革的强烈驱动,因此新闻传播学科要更好地呼应国家重大战略命题,推动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从象牙塔叙事到实践领域叙事的转变。周庆安教授鼓励各位青年学者利用好本次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分享对前沿领域的新观察、新思考和重要发现。

史安斌致辞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在开幕致辞中代表学院党委向参会的青年学子、学者们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围绕“新时代”“新青年”“新思想”“新世界”的四个“新”展开,指出当前在新的国际形势面前,中国形象在全球Z世代青年群体中获得了很好的认可,中国正以代表未来的形象出现在全球舞台,而中国青年一代应延续先辈风格,引领中国走向新世界。最后,史安斌教授引用范敬宜院长的诗句“难得书生知稼穑,犹堪明目辨莠良,喜看遍地绿如洋”,鼓励学生深入基层,辨别真假信息,把握时代机遇,为创造“新新中国”和新世界贡献力量。

赵月枝作特邀报告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作题为“田野的呼唤:智能时代学术创新的新契机”的特邀报告。她从“为什么是田野”出发,强调田野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应从田野实践中发现研究问题并建构理论。进一步,赵月枝教授从“范式转型”“乡村文化实践创新”“开放的田野理念”“田野研究的严肃性”“田野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田野与学者的互惠”等角度分享了田野的魅力,最后她向青年学者提出倡议:“在‘新地球村’的想象中实现新青年与新学术的‘双向奔赴’”。

孙茂松作特邀报告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茂松作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开启了人类全新的科学发现与文学创作范式”的特邀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从深度学习时代到预训练模型和大模型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启了人类全新的科学创造与文学创作范式。孙茂松教授进一步结合新闻传播场景,以人工智能在文本、视频等多模态数据处理,以及事件要素提取与重点凝练等方面的作用为例,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新闻传播实践。最后,孙茂松教授启发与会者超越技术视角,从人类文明与全球视野思考"AI定义新闻"与"新闻形塑AI"这一辩证问题。

邓绍根作特邀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绍根以“新思想救国:五四青年眼中的《新青年》”为题作特邀报告。他回顾了《新青年》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诸位重要历史人物对《新青年》的理解和认识,先辈与《新青年》的思想共鸣引导他们走上正确道路。最后,邓绍根总结前人观点,从“五四新青年的导师”“五四青年工人的精神食粮”等角度总结了《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并指出是《新青年》和五四运动造就了青年,使他们接受世界思潮并完成了由空想到行动的转变,成为指明中国道路的明灯。
在随后举办的分论坛中,来自海内外各大高校的青年学子围绕“中国特色新闻学”“传媒经济、法规与伦理”“智能传播与计算传播”“传媒艺术与影视传播”“风险与健康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等主题进行分享和讨论,拓宽学术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