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日期:2024-04-16作者: 浏览量:

4月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专家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承办的2024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建设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召开。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韦青,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学位管理处一级调研员欧百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莉,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试点高校及其他在京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言。会议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主持。
韦青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具体举措。她肯定了各高校在相关学科建设、文化交流活动、产教融合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她强调,加强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数字文化产业专硕试点工作是文旅领域培养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产业发展司将继续发挥好桥梁和媒介作用,搭建交流平台,做好推动服务,并对未来与各位专家学者一同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表示期待。
胡钰在发言中指出,现阶段开展数字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到渠成,一是中央有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出了战略要求和方向指引,二是高校有探索,近些年全国高校都在进行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自发尝试。他表示,本次会议在未来全国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上意义重大,期待今天的会议之后能够形成合力与实质性的政策,推动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再上新的台阶。
覃川在分享中提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充分依托清华大学理工学科的优势,遵循“艺科融合”的办学理念,用美术和艺术直接服务于产业与生活。他指出,对文化理念的充分把握、对高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贴近民心的具体做法是真正形成数字文化产业的关键。最后,他再次强调了数字技术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对通过专业硕士项目进行人才培养这一探索表示期待。
欧百钢详细介绍了教育部专业学位的开展现状以及类目,并指出专业学位的建设需有具体的职业指向,所对应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规格需已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创新能力。他建议,应通盘了解跟文化有关的学科专业,讲明数字文化产业的具体内涵,既要考虑产业发展,也要考虑文化传承。最后,他对数字文化产业硕士专业建设的更多落地实践表示看好和期待。
马力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湖南考察期间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马力指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体现新质生产力、依靠新质生产力。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加强数字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刻不容缓,也是重大机遇。数字文化产业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使人才供给更精准的适配产业发展,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从而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
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聚焦于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产研融合的培养经验、以及如何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及新质生产力等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指示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认为,要建设场景和文化紧密相连的品牌,体现内容特色,并建议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的建设应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并在课程设置上尽快目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刘结成提出了人才培养应注重培养的三个方面:平台化推动、参与式培养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提出,技术给文化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变革,但在追求技术的同时也要关注到文化娱乐终究是为了给人带来美好生活,而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技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新质生产力的“质”既包括科技创新意义上的“质”,也包含人文品质意义上的“质”,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简单的新技术手段和装备建设,更为核心的是培育相关的人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指出应注重对人才的工具使用能力的培养,并希望在教学上完成“工具箱”的集成,同时应继续关注人才产业运营能力的培养,并在人才培养上发挥更多面向未来的想象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阎峰、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助理梁增贤、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一男、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郭宇、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夏进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承忠、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朝霞、中央戏剧学院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王珊等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多种可能性,共同探索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通过教学为我国培养数字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