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青年参与国际事务的愿望与需求不断增强。为回应学生们对国际组织实习与就业的关切,5月23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启航就业沙龙——国际组织校友专场”。活动邀请了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国际事务部部长徐雅楠、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公室卫生研究组协调员陈梦吉(学院2010届校友)、学院2023届校友马姚姚等三位嘉宾,围绕自身经历与观察,为同学们提供方向建议与实务参考。活动由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主任庄臣主持。

徐雅楠介绍情况
徐雅楠老师从全球视野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国青年在国际组织任职过程中面临的局限与挑战,认为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人数少、级别低、影响小”的局面亟待改变。她回顾了近年来国家层面对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的推动政策,并鼓励同学们突破对国际组织工作的刻板印象,不应局限于单一议题或机构类型,而应采取更为多元的申请策略。
在分享就业路径时,徐老师结合实践经验,梳理了实习生项目、联合国志愿者(UNV)、青年专业人员考试(YPP)以及顾问岗位等四类主要通道,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支持政策和资源。目前,已有不少清华学子通过这些项目积累了关键经验,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锤炼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陈梦吉分享经验
陈梦吉学姐以“非典型路径”的身份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从移动医疗创业团队转向世界卫生组织的职业转折。她指出,国际组织更看重综合性的问题解决能力,而非狭义的专业背景,建议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尤其是在传播、行为科学与政策分析等方向寻找结合点。在长期观察中,她发现不少中国学生在申请过程中存在表达职业动机不清晰、跨文化意识薄弱以及面试互动不自然等短板。她提醒大家要以“行动者”的身份主动融入,并鼓励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岗位机会。

马姚姚分享经验
马姚姚学姐分享了自己从联合国妇女署到INGO的工作经历。在读研期间,她通过学校UNV项目进入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工作一年,参与性别平等与青年参与相关项目。她表示,这段经历帮助她深入感受国际发展领域的工作内容,也为她日后择业提供了现实参考。目前,她在某INGO的策略传播部门工作,围绕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议题,参与设计面向政策倡导和公众参与的传播项目。

互动问答
在互动问答环节,三位嘉宾围绕“专业匹配度”“如何起步”“职业发展稳定性”等常见问题,结合自身经验逐一回应。陈梦吉学姐指出,国际组织更加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适应力,而非履历表上的完美;马姚姚学姐建议大家将传播能力与特定议题相结合,构建具有迁移性的专业优势;徐雅楠老师则提醒,申请需要长线投入与理性规划,应提前半年开始准备,形成节奏感与目标感。
本次沙龙通过政策背景梳理、个体案例分享与实践经验传授,帮助同学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国际组织系统中的职业图景。未来,学院将继续拓展多元化的职业发展平台,支持更多青年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