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大局中坚守新闻传播教育的初心

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之后,中国与世界的新闻传播环境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以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局作为历史背景,新闻传播教育也面临着重新寻找历史方位的重要任务。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于当前的新闻传播学院来说成为前所未有的挑战性命题。
      新闻传播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人类走向科学理性的历史进程中,对于自身和世界关系的一次再梳理。做好新闻传播教育,首先要在大变局中明确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和主要任务。从20世纪初新闻传播教育正式确立以来,在迄今一百多年的时间中,新闻传播教育成为了一种以叙事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形态。通俗的说,新闻传播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讲故事,主要任务就是讲好在不同的媒介技术平台上,基于不同的信息传播规律的故事。
      因此,叙事能力培养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新闻传播教育以叙事能力和叙事伦理为核心,以信息规律变迁作为叙事教育的新基础设施。同时,我们应当明确新闻传播人才,是在任何信息环境中都能完成高水平的叙事人才。这种叙事,主要以非虚构、有时效性的叙事为主,借助多元化的叙事艺术,最终帮助人实现对于客观世界真实、准确和全面的认知。
      当然,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边缘的确也在不断扩大,传播技术从认知的基础设施开始逐渐成为认知自身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出现了一种耗散结构,通过边界的不断扩大最终形成对于内部秩序的再稳定。这是学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不断的融合交叉,最终形成学科新的中心地带和有益边缘。当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耗散过程中,尽管新闻传播学科的侧重点在不断的变化,具有更多的争论,但是坚守教育的核心,包容地看待新闻传播的边缘,是当代教育人所必须要形成的共识。新闻传播也因为结构的变迁,成为了支撑社会功能的元学科。作为一种叙事教育,新闻传播需要以内容上的原创,技术上的复制作为教育的根本,立足人文主义的内涵,借助科学范式,利用技术路径不断为世界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事实和丰富的叙事。
     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是全球现代化历程的一个缩影。它既有现代化的各种特征,又高度依赖于工业文明甚至信息革命的成果,不断深入地影响世界和中国。在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深度融入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新闻传播学科需要重新明确中华文明、中国经验、本土案例和现实路径的意义,通过这些建构自身的民族主体性和学科主体性。
      在5000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国与世界一直都密不可分。2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更是成为了一种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这种连接不仅是功能上的,更是观念上的。新闻传播工作从来都是一面镜子,投射出的不仅是客观世界,还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时的观念和心态。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建立全球良性中国观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通过广义的传播活动,中国人也更多地理解我们身处的多元世界,从而找到自己的复兴坐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02年建院以来,就树立了 “国际化、实践性和研究型”的办学方针。我们理解,国际化是人才培养的 制高点,实践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研究型是人才培养的保障。近20年来,清新坚持“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育人理念,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教育和全球胜任力培养,把课堂建在清华园中、祖国大地上、全球热点地区,以价值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方针,做到了精心打造优质课程、全面覆盖实践课程、突出强化全球课程。
      从根本上说,我们要让中国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中的一块“芯片”,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兼具家国情怀,真正理解世界、理解中国;需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同时还要有很强的恒心和耐力。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不同的是,两个大局交织下的全球环境更加复杂和充满挑战。我们将面对前所未有的问题,探索前所未有的答案,记录前所未有的故事,生产前所未有的知识。这些不仅是“百年未见”的探索,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答案之一。




2023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