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日报】从清华园到宁夏川:他愿做沙漠中盛开的马兰花

开栏的话:

自开展选调生工作以来,我市积极按照自治区有关要求,为选调生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为其扎根基层、安心工作解除后顾之忧。在新的工作环境中,选调生结合各自特点和专业优势,刻苦学习,深钻业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沉下身子,扎实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基层谱写激昂青春——优秀选调生风采”栏目,对选调生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激发选调生干事活力,促进选调生成长成才。

2013年5月的一个周末,校园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清华大学新学堂演出,周浩和大部分观看话剧的同学一样,感动地流下了泪水,邓稼先埋名戈壁28年的生活就像入水的石子,在他心里掀起了阵阵涟漪,再次坚定了周浩跋涉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步伐:一个人如果不能将自己融入时代,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他的人生价值将会打折扣。周浩决心到西部去寻找“大同爰跻,祖国以光”的人生梦想。2013年8月,他告别生活学习了八年的清华园,来到了平罗县。

从来到宁夏的第一天起,周浩就时刻提醒自己,要“接最基层的地气、干第一流的事业”,要做一名地地道道的宁夏人,要让脚下沾满泥土,让思想接地气。工作仅仅8个多月的时间,他就走遍了平罗县城关镇全部的16个村121个村民小组以及16个社区,走访了近150户家庭。这个外乡人一口流利的平罗话,让他从参加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吃老百姓的闭门羹到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了很多村民的朋友。

周浩常常会说一句话:基层需要我,但我更需要基层,因为中国最真实的国情在这里。他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学习提高的机会,对每一件事情都留心观察,对遇到的问题认真思考梳理,边干边学,不懂就问,努力给自己充电、打气,不断提升自身处理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在城关镇工作期间,周浩主动向领导申请参与矛盾最为集中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平罗县34号地、35号地、工商小区等各个拆迁片区都留下了他的脚步和身影。2015年1月,他作为城关镇分管领导带队进驻13号城中村进行房地征收,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征收任务。

正是在这种持续不断深入群众、深接地气的工作中,周浩逐渐学会了认识和分析基层的问题,掌握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了在基层工作中“十个指头弹钢琴”,在城关镇工作的9个季度里,周浩的干事档案里共有7个“优秀”。

基层工作辛苦而繁杂,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5+2”“白加黑”更是常态。但周浩总觉得只要对群众充满感情,只要能给老百姓真正谋福利、谋福祉,再累也值得。去年年底,周浩被任命为红崖子乡党委书记,脱贫攻坚重任在肩,可以说是对周浩的又一次考验和历练。到任之后,他迅速摸清底数、理顺思路、找准方法,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劳务输出、社会兜底、教育扶贫、移风易俗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提出的“信息畅通工程”“互助资金部分担保杠杆贷款”“小群多户与集中园区相结合”等思路都正在有序推进中。

到红崖子乡工作的10个月时间里,周浩几乎把所有的周六周日都用在了入户走访上,有时一个周末就走访三四十户村民,拉家常、出主意、想办法,“锅里吃的是什么”“搞得什么种养产业”“收入来源有哪些”“娃娃有没有读书”是周浩最关注的几个问题。在他看来,在基层工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便对基层有多深的了解,心中便对群众有多少真情。

从清华园到宁夏川,从学生到乡镇干部,周浩把“梦想照进现实”这六个字写在了自己日记本的扉页上,在他看来,这其中,既有对于明天的憧憬和渴望,坚韧而执着,同时也有它带来的朴实的美和平凡的真,让人觉得踏实而可靠。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周浩和爱人还共同资助了2名家庭贫困学生和1户困难户,今年,其中一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工商大学,周浩又通过各方争取资金2.6万元,顺利将学生送进大学的校门。

四个年头的乡镇工作生活,春风化雨,百炼成钢,让周浩变得更有目标,更有思想,也更有决心。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卸下光环、沾满泥土的基层干部,正扎根红崖子乡脱贫攻坚一线,为全市三分之二贫困人口的明天而努力奋斗着;将来,用周浩的话说:我愿意继续扎根,就像沙漠中的马兰花一样,只要碰到一滴雨水,就会抓住机会把根扎得更深更牢、把花开得更盛更美,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烈日的烘烤、风沙的摧残,真正成长为适合西北气候的栋梁。(来源:石嘴山日报,标题图片来源:选调生网)